克雷莫纳(Cremona)下雨了,夏初的季节仍带有透心的凉意。天气预报只有12度,我翻出厚套头卫衣穿上。
享有“小提琴之都”美誉的克雷莫纳,距离米兰83公里。此时旺季未至,几乎不见游人。
户外摆放的桌椅收进了咖啡馆室内,适才悠闲聊天的人们不知何时已散去。
有人匆匆从广场跑过,脚下连串水花四溅,踩水声划破寂静的午后;
有人骑着自行车疾驰而去,迅速消失在狭窄的石板路街巷,飞转的车轮卷起涟漪。
天色阴沉,水雾弥漫,雨中的克雷莫纳显得更为沉静。
我们站在市政厅的门廊里,穿过弧形的拱顶,仰头望向对面的克雷莫纳主教堂。
从左到右,钟楼、教堂主体和八角形洗礼堂一字排开,是克雷莫纳最显眼的建筑。
教堂最早就地取材用红砖造就,之后以大理石装饰了教堂立面。
有趣的是,右边的洗礼堂对着教堂的两面也加了玫瑰色的大理石,而向着广场其他建筑的六面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红砖。
这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洗刷着小城的所有建筑,红砖沁入了水分,像是水彩画多润了几笔颜色,古老的主教堂外墙泛着亮光,映出水影憧憧的孤影。
历史上的克雷莫纳主教(Nicolò Sfondrati)于1590年成为教皇格雷戈里十四世。
由于他是一位热衷音乐的赞助人,这令克雷莫纳作为音乐之镇的声望也日益增长。
我们转身朝市政厅内部走去。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市政厅是议员们参政议政的场所,带着浓厚的罗马帝国建筑风格。
过去,在其“古老珍宝展室”内,曾收藏了阿马蒂、斯特拉迪瓦里等大师的9件传世佳作,包括斯氏于1715年制成的“克里莫纳人”小提琴。
据闻每天早晨,都会有一位老乐师将这些无价之宝逐件演奏一遍,以保持这些古琴的活力。
今天,这些小提琴都被移到城中的小提琴博物馆珍藏起来。
而在其他的厅室,能看到各具特色的古迹或文物陈列品。
克雷莫纳的城市代表色为红白两色,其市徽中的半部描绘的是手握金球,象征着人民觉醒,反抗中世纪时罗马教廷征收的苛捐杂税。
待我们从市政厅出来,雨已经停了。毕竟这个季节多阵雨,下不下全看老天的脸色。
克雷莫纳是音乐之城,音乐人的朝圣之地,小提琴的发源所在。
从16世纪开始,克雷莫纳成为乐器制作的中心,特别是Amati、Rugeri、Guarneri和Stradivari等名家大师的工艺,奠定了克雷莫纳的重要地位。
2012年,“克雷莫纳传统小提琴手工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围聚在当地一家小提琴制作工坊内,聆听琴师的讲解,观摩小提琴的生产过程,松香的特殊香气令屋子充满了神秘感。满是木屑刨花的工作台上,有条不紊地摆放了各种工具。这样的工坊在克雷莫纳大约有200家。
据琴师介绍,几百年来世界各地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纳拜师学艺制作手工小提琴,唯独没有中国人。
就在去年,远道前来学艺的第一个中国人终于出现了。可能因为我们是中国客人,琴师不止一次强调说,这里的小提琴跟在中国大批量生产的小提琴是很不一样的。
我理解是为应用层次不同,克雷莫纳的小提琴更能完美表现音乐内涵,适合演奏家们的表演级别;而在中国批量生产的小提琴更加符合普通爱好者的练习需求,待自身的弹奏水准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再来换一把和自己契合度高的小提琴吧。
小提琴凭着美妙的音色和完美的造型,500多年来通过艺术家们的天才创作力,以惊人丰富的演奏技巧、深度宽广的音域、强有力的穿透力、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活跃在广阔的音乐领域。
每一个小提琴爱好者,都应该拜访克雷莫纳,领略体会音乐之器最初的灵魂归属。
一把全手工小提琴要花费琴师2个月的时间精心打磨,价值至少8000欧起。
琴师们使用古老的制作工艺,传承至今已经五百年了——从挑选木材开始,每一个步骤都凝结了琴师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最终才有完美小提琴的问世。
世界最昂贵的小提琴就是本地大师Stradivari所制造的“The Messiah Stradivarius”,估价约2千万欧元,曾为演奏大师Joachim和Milstein等所奏响。
鉴于在场的观众们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不高,只好由琴师给我们演奏了一小段。不知何时,户外又下起雨来。
我们侧耳倾听。仅第一个音奏响,足以教人动容。
悠扬的琴声中夹杂着雨声,淅淅沥沥的雨中克雷莫纳,本身就宛如一首古典小提琴独奏曲《圣母颂》,深邃而浓重,虔诚又真挚。
纵使这般低调,这座波河平原上的宁静小城,难掩璀璨典雅的音乐光华。
转载自新浪旅游 @菜菜行走手记
有些意大利的小城镇,真的很有历史气息。
欧式小镇
我记得这不是彼铭去跳伞的那个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