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提升导弹射程至1000公里以上?

原标题:日本要提升导弹射程至1000公里以上?

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野心不死,一边寻求修改和平宪法,另一边则一直为成为“能战之国”磨砺尖刀。

《日本经济新闻》12月1日报道,日本正在计划升级并扩展其巡航导弹能力,将射程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这种导弹可从陆地发射,也可搭载在战斗机和军舰上。该导弹是日本现役12式反舰导弹的升级版,目前它的最大射程为200公里。

日媒还披露,新型导弹由三菱重工开发,预计总投资约1000亿日元(约8.8亿美元)。日本防卫省2021财年开始研发陆基型导弹,2022财年将开始测试舰艇和战斗机使用的导弹原型。预计陆基型导弹将在2025财年之前完成技术和应用测试,用于舰艇和战斗机的型号将分别在2026财年和2028财年完成测试。

按照导弹射程的划分,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导弹,就已经属于中程导弹的范畴。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日本不是“正常国家”,日本的和平宪法规定,日本不许拥有核武器,不得拥有如弹道导弹、航空母舰等的进攻性武器。

然而,2018年12月,安倍晋三任内通过了引进多型防区外巡航导弹的计划。菅义伟上任后于2020年12月通过了《关于建设新的导弹防御体系并强化防区外防卫能力的决定》。而岸田文雄当选首相后强化“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日本防卫省2021年度补充预算案总额高达7738亿日元,创下补充预算金额之最。

专家:美国推行“印太战略” 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

本台特约评论员 杜文龙

日本的导弹射程破千,而且向“能战之国”快速迈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是美国的印太战略给了日本空间,美国在印太地区推行所谓的大国竞争,把中国、俄罗斯作为核心目标,但仅靠美国一家无法对两个大国同时构成优势。在这个状态下,盟国的所谓力量,包括协助就变得异常重要。所以日本从战败以后到今天,从来没有在美国的眼中这样重要过。第二是日本国内的极端情绪在逐步蔓延,认为自己与周边国家存在着多样的所谓争端,如果借助所谓的威胁放大进行军力扩充,特别是实现从自卫队到国防军的转型,所以现在通过各种能力、各种手段去宣传周边国家威胁,日本认为找到了绝好的契机。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出云”号护卫舰目前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升级改造,能够搭载F-35型隐形战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轻型航母。10月初,驻日美军的F-35B战机在“出云”号上进行了起飞和降落操作,这不仅是F-35B战机首次在海上自卫队的舰艇上起降,更是二战结束后固定翼战机首次在日本舰艇上起降。

日本是目前F-35最大的海外客户,采购型号包括A和B两个型号。其中,F-35A在美国飞行员的培训下,早已开展常态训练,而搭配出云级航母的F-35B垂直与短距起降机型即将配备到位,飞行员训练成为当务之急。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作为日本与意大利官方协议的一部分,航空自卫队飞行员近日将赴意大利接受高级飞行课程训练。意大利空军司令阿尔贝托·罗索表示,由于两国都在使用F-35战斗机和KC-767加油机,意大利飞行员和日本飞行员此次训练的重点是F-35战机的飞行及配套的空中加油。

意大利海军的旗舰“加富尔”号是一艘排水量为2.7万吨的航母,在吨位上与日本出云级大致相当。该舰此前搭载AV-8鹞式垂直起降战机,因此意大利本来就拥有一定的固定翼舰载机短距起降经验。2018年开始,意大利海军对“加富尔”号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升级,今年上半年该舰前往美国进行海上试验,并获得了F-35B战机的操作认证。换句话说,意大利的航母改造模式与日本几乎相同,但进度领先日本一步,这或许是日本飞行员此番“赴意留学”的最大动因。

与此同时,美国正试图将盟友协调体系从以往的“一对多”模式调整为“多对多”模式。为保证今后的训练需求,美国尝试让部分盟友分担培训任务,进一步密切盟友间的军事关系,步调一致的参与美国主导的军事议题。

(原标题:导弹射程破千?日本为“能战”磨刀)

来源:CCTV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shi.it/42419

无法分享?请使用微信或浏览器自带分享功能

说点什么...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