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餐桌上的经济
郑磊
经济学是一门大众化的学科,因为它关注人们的衣食住行,看似浅显,用作经世济民可能无法独当一面,但实际不容易掌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经济现象比较复杂,而仅从经济这个维度无法做出完整全面的解释。《饮食小史:从餐桌看懂世界经济》是日本经济学家写的一本小册子,跳出经济学界,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个有趣而独特的解读。其中很多知识颇值得回味。
人类从远古走来,真正能够算得上经济行为是商品交易,是人类迁徙和商品流通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商业可能比农业更古老。人们最先交易的就是食物,作者从食物的变化这条线索入手,讨论了欧洲大陆、英美、中国、日本、印度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饮食变迁,从中寻找经济发展的线索。
对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作者认为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一国的农业经济必须有足够多的剩余,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没有更早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有一定的启发。即便在中国农业发展的高峰时段(康乾盛世),食物也仅够充饥,尚未能达到温饱水平。而1930年代发生的世界“大萧条”其实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世界经济出现衰退造成的。当时,虽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但是农业仍占全球经济很高的比例,对农产品需求的减少和农产品丰收导致的价格暴跌,引发了那场世纪大危机,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作者饶有趣味地介绍了法国美食的起源是来自意大利,这让我想起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世界的霸权实际是在王国之间转移,而东、西罗马帝国的起源地正是意大利半岛。当时,东西方世界的贸易路径正是从东亚、西印度群岛、东南亚、印度,经中亚或西亚,再经意大利到其他欧洲地区。这条商路连接了东西方两个文明区域。西方文明区域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而东方文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这些国家都位于欧亚大陆的北纬10度到55度之间。而以意大利为核心的基督教国家为了争夺这条商路,多次东征,使中东变成火药桶和兵家必争之地。在罗马帝国衰亡之后,西欧人开始远洋探险,试图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海上商路,这就是发现新世界的历史大背景。
作者发现,当时东西方贸易利润非常丰厚,仅香料贸易就有360倍的收益,为此达伽玛、哥伦布等探险家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出发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哥伦布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尽管是个误会,美洲的发现仍让西、葡两国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当时的世界霸主。作者在书中还介绍说,在工业革命之前,意大利和法国的GDP一直领先西方各国,之后是英国和美国将其取而代之。而在东方,经济大国始终是中国和印度。意法两国是农业时代西方的美食之国,而中印是东方美食之国。作为食物生产的主要来源的农业起到的作用,作者特意提到日本在“二战”前有半数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和农业的衰落给日本带来了危机,是日本向外侵略扩张的一个主要原因。进入工业时代之后,英美两国都不崇尚美食,但汉堡包、可口可乐等快餐食品随着英美影响力增强而流行。随着上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的崛起,美味可口的中餐和制作精美的日料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这也似乎暗示着亚洲复兴的到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