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原标题:2015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收复失地运动

8-15世纪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的战争。又称收复失地运动。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那瓦尔王国、阿拉冈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等,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了收复失地的斗争。1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再征服运动胜利结束。再征服运动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统一。

2.胡司

胡斯是14世纪的捷克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布拉格伯利恒教堂神父。他受到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影响,对捷克当时的状况极为不满。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主张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与教士一样领取圣体血;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并亲自将《圣经》译为捷克文。1415年因异端罪名被处死。由此激起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 ,引起了胡斯战争的爆发。著有《论教会》一书。

3.先定论

是基督教教义之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决定于上帝的旨意,凡在基督里得救的人都早已为上帝所预先选定,谁被上帝拯救,谁被上帝咒诅,都与他们的善行、爱心无关,完全由上帝预先规定。这种理论来自于奥古斯丁学说:善人灵魂得救早已为上帝所预定,恶人灵魂下地狱则为上帝所预知。

4.《王位继承法》(嗣位法)

1701年英国国会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法案规定了威廉三世死后的王位继承顺序;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凡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还包括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措施。由于该法规定国王继承权等重大问题由议会掌控,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5.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6.《安政五国条约》

1858年(安政五年)日本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总称。又称五国通商条约。1854年签订《日美和好条约》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扩大对日本的侵略。1856年8月,美国派遣哈里斯抵日本下田,逼迫江户幕府同意开设由他担任总领事的美国驻日总领事馆。1857年10月,幕府又被迫同意哈里斯前往江户晋见将军。哈里斯用武力恫吓迫使日本于1858年7月29日签订了《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同年8~10月日本又先后与荷、俄、英、法签订了内容类似的条约和章程。这5个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故称安政条约。

7.非战公约

1928年美、法、英等国在巴黎签订的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公约。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公约》。主要内容是: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各缔约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来解决。《非战公约》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8.亚文丁联盟

意大利国会中自由党、人民党和社会党人组成的反法西斯政府联盟。因效仿古罗马平民向贵族抗议曾撤至亚文丁山的行动,故名。1924年4月,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在全国大选中依靠恐怖手段和舞弊行为,获得了占投票总数65%的选票。法西斯的倒行逆施引起广大群众和其它政党的强烈不满。意大利民主派的150名议员,组成”亚文丁联盟”,集体退出议会,要求墨索里尼政府辞职,并呼吁国王解散议会。社会各阶层掀起的反法西斯热潮,使法西斯政权大有摇摇欲坠之势。墨索里尼通过武力镇压发法西斯活动,最终建立了法西斯的一党专政。

9.供应学派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它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增长率主要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有效使用;企业和个人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利润和报酬,取得实际收入。主张充分发挥自由市场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的调节作用;政府的税收应该成为刺激供应、增加生产和实际收入的工具。

10.贝尔福宣言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思柴尔德。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代表英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政治地位不受到损害,英国则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成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二、简答题

11.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一)内容。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之时,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 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试图从上至下推行土地改革,解决土地问题,以缓解自由民内部矛盾,巩固共和国的社会基础。

公元前133年,在罗马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 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其内容为:每一家长占有公有土地不得超过500犹格,连同其子占地,每户最高限额为1000犹格,超过此数的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以份地的形式将其分给无地公民。法案同时规定,这些份地不得出卖,只许世袭使用。法案通过后,提比略及其岳父以及弟弟盖约•格拉古(公元前153-前121 年)三人被选入土地委员会,开展限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

为了实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竞选连任下一年保民官,但当时罗马法律是不允许 保民官连任的。元老贵族以此为借口,诬蔑提比略想做国王。在选举保民官那天, 他们武装冲进会场,当众打死提比略及其追随者300余人,投尸于第伯河。

公元前123年,提比略·格拉古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出任保名官,继续推行改革。他在吸取提比略•格拉古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法》、《粮食法》 (向贫民廉价出售粮食)、《审判法》(从骑士中任命法官)、《亚细亚行省法》(亚细亚行省的税收交由骑士承包)、设置迦太基殖民地的《迦太基殖民地法》、授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的《公民法》等包罗广泛的激进改革方案,并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盖约• 格拉古也因此取得了连任保民官的殊荣。但不久元老贵族故伎重演,武装袭击改革派,盖约•格拉古及其3000余支持者罹难。格拉古兄弟改革遭到失败。

(二)意义。格拉古兄弟实行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但是,当时罗马处在城邦危机时期,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已不可能维持小土地所有制。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历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

12.简述《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215年6月,英格兰一批反叛王权的封建贵族,以武力相威胁迫使英王约翰签订了载有其多项要求的著名文件《大宪章》。《大宪章》是英国封建王权与贵族、教会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在表述话语、思想框架还是权益诉求上,《大宪章》都彰显了那个时代固有的封建性。

《大宪章》条款的主体部分,是要将君主肆意独裁所跨越的封建权益边界厘定下来,恢复贵族、教会的传统特权。同时,其中对城市特权的承诺及其一些模糊的表述,也为后人的解读提供了宽泛的想象空间。在其颁布后的数个世纪中,《大宪章》不断被确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但另一方面,《大宪章》又不断遭到王权的践踏,直至在都铎“新君主制”扼制下处于“沉潜”状态。只是到了 17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动,《大宪章》才被赋予了“自由”“权利”“法治”等“现代性”思想内核,并为19世纪后期勃兴的“辉格诠释模式”加以阐扬,但这一将现实与历史机械对接的作法在西方史学界不断遭到质疑。

历史作用:

第一,《大宪章》中非经“大委员会”的同意不得征税的条款,成了后人“无代表权不纳税”这一原则的基础。第二,征税要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就隐含了“国民”有被咨询的权利。第三,即便从当时的角度上看,《大宪章》也使贵族之外的一些社会等级也分享到了利益。这些都为半个世纪后平民代表进入议会奠定了基础,也为近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法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西方历史将《大宪章》的签定视为现代民主的萌芽。这份封建制度顶期时期的斗争产物因为其精髓包含自由主义的精神,几百年后在英国人手里又变成了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

13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14.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

(一)1940年9月,英美达成协议,英国以西半球英国属地纽芬兰、百慕大等战略基地的租借权,换取美国50艘旧驱逐舰。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后,英美联系进一步加强。

(二)1941年3月11日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罗斯福立即请求国会拨款70亿美元,也得到同意。租借法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1941年3月27日,美英两国制定了“ABC-1计划”,确定了以欧洲作为两国主要战场以及“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

(三)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促使被侵略国家联合起来,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941年7月12日,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关于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双方保证在战争中互相援助和支持,绝不单独对德停战或媾和。8月16日,苏英又达成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

(四)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停靠于大西洋纽芬兰阿根夏湾的军舰上举行会晤,发表了英美两国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表达了反对纳粹暴政,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和各国人民的民主、自由,以及致力于战后和平与合作的共同立场。此即《大西洋宪章》。它得到了苏联、中国等国的赞同,奠定了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原则基础。

(五)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签订了战时第一个三国协定——《莫斯科议定书》。该协定实际上确认了战时三国同盟关系。

(六)1942年1月1日,苏、中、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经济资源,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并保证相互合作,而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论述题

15.试论古希腊三大史学家的主要成就及贡献

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年)和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4年)。

(一)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名为《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轴的通史般的巨著。希罗多德述史着重探究核实,所采史事皆经过一定的筛选、比较和分析,力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基础。

(二)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特点是在记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因此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为古代其他史家所难及。

(三)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他的《希腊史》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它将修昔底德史书中缺失的部分,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公元前411 一前401年)的历史补足,并尽力依循修昔底德的史书体裁按夏季和冬季顺序展开叙述,为古典时代希腊史的延续性做出了难以替代的巨大贡献。

16.试比较德、意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相同。19世纪中期,德意志、意大利还处在严重的分裂之中。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展,德、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统一问题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2)都有一个中坚力量,普鲁士、撒丁王国。有可能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而撒丁王国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

(3)都有一个中心人物。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撒丁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4)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来实现的,1871年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撤丁王国争取了法国的支持,联合对奥地利作战。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统一。

(5)都有一个共同的敌手奥地利。德意志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意大利借助于普奥战争摆脱了奥地利的统治。

(6)统一后都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意大利虽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又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不同点:

(1)两国统一前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在德国,由于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意大利则不同,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不但继续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面且继续遭受外国的奴役。摆在意大利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除了消灭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逐外国势力。

(2)人民群众在两国统一中的作用也不同。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软弱,统一的任务只好由普鲁士来担当。在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对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不同的主张。尽管统一是在萨伏依王朝领导下完成的,但在统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可以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交织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3)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普鲁士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德国的统一是自己完成的。而意大利则不同,萨伏依王朝虽然可以领导统一,但其力量不足以对付像奥地利这样的大国,所以在统一中意大利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土地上驱逐出去。

17.试述雅尔塔体系的瓦解过程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建立的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从战争后期即开始着手安排;其时间之长主宰世界达半个世纪;范围之广遍及世界各地。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大于以往的国际格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它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在处置战败国使之民主化以及承认被压迫民族独立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它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加强社会主义苏联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都起了好的作用;它倡导建立的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雅尔塔体系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无视别国利益,一切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如讨论波兰重建问题没有波兰代表参加、背着中国同意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以及对德国、日本的处置和对朝鲜军事分界线的划分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也给日后世界带来了许多纷争和动荡。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充满着美苏相互妥协斗争、共同主宰世界的因素。所以,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二战后,美苏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随着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因为美苏两极格局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两极格局的崩溃也就意味道着雅尔塔体系瓦解。

2015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收复失地运动

8-15世纪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的战争。又称收复失地运动。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那瓦尔王国、阿拉冈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等,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了收复失地的斗争。1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再征服运动胜利结束。再征服运动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统一。

2.胡司

胡斯是14世纪的捷克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布拉格伯利恒教堂神父。他受到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影响,对捷克当时的状况极为不满。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主张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与教士一样领取圣体血;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并亲自将《圣经》译为捷克文。1415年因异端罪名被处死。由此激起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 ,引起了胡斯战争的爆发。著有《论教会》一书。

3.先定论

是基督教教义之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决定于上帝的旨意,凡在基督里得救的人都早已为上帝所预先选定,谁被上帝拯救,谁被上帝咒诅,都与他们的善行、爱心无关,完全由上帝预先规定。这种理论来自于奥古斯丁学说:善人灵魂得救早已为上帝所预定,恶人灵魂下地狱则为上帝所预知。

4.《王位继承法》(嗣位法)

1701年英国国会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法案规定了威廉三世死后的王位继承顺序;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凡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还包括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措施。由于该法规定国王继承权等重大问题由议会掌控,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5.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6.《安政五国条约》

1858年(安政五年)日本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总称。又称五国通商条约。1854年签订《日美和好条约》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扩大对日本的侵略。1856年8月,美国派遣哈里斯抵日本下田,逼迫江户幕府同意开设由他担任总领事的美国驻日总领事馆。1857年10月,幕府又被迫同意哈里斯前往江户晋见将军。哈里斯用武力恫吓迫使日本于1858年7月29日签订了《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同年8~10月日本又先后与荷、俄、英、法签订了内容类似的条约和章程。这5个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故称安政条约。

7.非战公约

1928年美、法、英等国在巴黎签订的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公约。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公约》。主要内容是: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各缔约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来解决。《非战公约》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8.亚文丁联盟

意大利国会中自由党、人民党和社会党人组成的反法西斯政府联盟。因效仿古罗马平民向贵族抗议曾撤至亚文丁山的行动,故名。1924年4月,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在全国大选中依靠恐怖手段和舞弊行为,获得了占投票总数65%的选票。法西斯的倒行逆施引起广大群众和其它政党的强烈不满。意大利民主派的150名议员,组成”亚文丁联盟”,集体退出议会,要求墨索里尼政府辞职,并呼吁国王解散议会。社会各阶层掀起的反法西斯热潮,使法西斯政权大有摇摇欲坠之势。墨索里尼通过武力镇压发法西斯活动,最终建立了法西斯的一党专政。

9.供应学派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它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增长率主要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有效使用;企业和个人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利润和报酬,取得实际收入。主张充分发挥自由市场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的调节作用;政府的税收应该成为刺激供应、增加生产和实际收入的工具。

10.贝尔福宣言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思柴尔德。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代表英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政治地位不受到损害,英国则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成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二、简答题

11.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一)内容。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之时,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 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试图从上至下推行土地改革,解决土地问题,以缓解自由民内部矛盾,巩固共和国的社会基础。

公元前133年,在罗马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 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其内容为:每一家长占有公有土地不得超过500犹格,连同其子占地,每户最高限额为1000犹格,超过此数的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以份地的形式将其分给无地公民。法案同时规定,这些份地不得出卖,只许世袭使用。法案通过后,提比略及其岳父以及弟弟盖约•格拉古(公元前153-前121 年)三人被选入土地委员会,开展限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

为了实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竞选连任下一年保民官,但当时罗马法律是不允许 保民官连任的。元老贵族以此为借口,诬蔑提比略想做国王。在选举保民官那天, 他们武装冲进会场,当众打死提比略及其追随者300余人,投尸于第伯河。

公元前123年,提比略·格拉古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出任保名官,继续推行改革。他在吸取提比略•格拉古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法》、《粮食法》 (向贫民廉价出售粮食)、《审判法》(从骑士中任命法官)、《亚细亚行省法》(亚细亚行省的税收交由骑士承包)、设置迦太基殖民地的《迦太基殖民地法》、授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的《公民法》等包罗广泛的激进改革方案,并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盖约• 格拉古也因此取得了连任保民官的殊荣。但不久元老贵族故伎重演,武装袭击改革派,盖约•格拉古及其3000余支持者罹难。格拉古兄弟改革遭到失败。

(二)意义。格拉古兄弟实行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但是,当时罗马处在城邦危机时期,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已不可能维持小土地所有制。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历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

12.简述《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215年6月,英格兰一批反叛王权的封建贵族,以武力相威胁迫使英王约翰签订了载有其多项要求的著名文件《大宪章》。《大宪章》是英国封建王权与贵族、教会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在表述话语、思想框架还是权益诉求上,《大宪章》都彰显了那个时代固有的封建性。

《大宪章》条款的主体部分,是要将君主肆意独裁所跨越的封建权益边界厘定下来,恢复贵族、教会的传统特权。同时,其中对城市特权的承诺及其一些模糊的表述,也为后人的解读提供了宽泛的想象空间。在其颁布后的数个世纪中,《大宪章》不断被确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但另一方面,《大宪章》又不断遭到王权的践踏,直至在都铎“新君主制”扼制下处于“沉潜”状态。只是到了 17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动,《大宪章》才被赋予了“自由”“权利”“法治”等“现代性”思想内核,并为19世纪后期勃兴的“辉格诠释模式”加以阐扬,但这一将现实与历史机械对接的作法在西方史学界不断遭到质疑。

历史作用:

第一,《大宪章》中非经“大委员会”的同意不得征税的条款,成了后人“无代表权不纳税”这一原则的基础。第二,征税要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就隐含了“国民”有被咨询的权利。第三,即便从当时的角度上看,《大宪章》也使贵族之外的一些社会等级也分享到了利益。这些都为半个世纪后平民代表进入议会奠定了基础,也为近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法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西方历史将《大宪章》的签定视为现代民主的萌芽。这份封建制度顶期时期的斗争产物因为其精髓包含自由主义的精神,几百年后在英国人手里又变成了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

13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14.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

(一)1940年9月,英美达成协议,英国以西半球英国属地纽芬兰、百慕大等战略基地的租借权,换取美国50艘旧驱逐舰。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后,英美联系进一步加强。

(二)1941年3月11日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罗斯福立即请求国会拨款70亿美元,也得到同意。租借法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1941年3月27日,美英两国制定了“ABC-1计划”,确定了以欧洲作为两国主要战场以及“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

(三)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促使被侵略国家联合起来,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941年7月12日,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关于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双方保证在战争中互相援助和支持,绝不单独对德停战或媾和。8月16日,苏英又达成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

(四)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停靠于大西洋纽芬兰阿根夏湾的军舰上举行会晤,发表了英美两国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表达了反对纳粹暴政,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和各国人民的民主、自由,以及致力于战后和平与合作的共同立场。此即《大西洋宪章》。它得到了苏联、中国等国的赞同,奠定了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原则基础。

(五)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签订了战时第一个三国协定——《莫斯科议定书》。该协定实际上确认了战时三国同盟关系。

(六)1942年1月1日,苏、中、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经济资源,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并保证相互合作,而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论述题

15.试论古希腊三大史学家的主要成就及贡献

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年)和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4年)。

(一)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名为《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轴的通史般的巨著。希罗多德述史着重探究核实,所采史事皆经过一定的筛选、比较和分析,力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基础。

(二)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特点是在记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因此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为古代其他史家所难及。

(三)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他的《希腊史》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它将修昔底德史书中缺失的部分,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公元前411 一前401年)的历史补足,并尽力依循修昔底德的史书体裁按夏季和冬季顺序展开叙述,为古典时代希腊史的延续性做出了难以替代的巨大贡献。

16.试比较德、意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相同。19世纪中期,德意志、意大利还处在严重的分裂之中。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展,德、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统一问题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2)都有一个中坚力量,普鲁士、撒丁王国。有可能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而撒丁王国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

(3)都有一个中心人物。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撒丁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4)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来实现的,1871年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撤丁王国争取了法国的支持,联合对奥地利作战。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统一。

(5)都有一个共同的敌手奥地利。德意志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意大利借助于普奥战争摆脱了奥地利的统治。

(6)统一后都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意大利虽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又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不同点:

(1)两国统一前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在德国,由于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意大利则不同,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不但继续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面且继续遭受外国的奴役。摆在意大利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除了消灭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逐外国势力。

(2)人民群众在两国统一中的作用也不同。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软弱,统一的任务只好由普鲁士来担当。在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对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不同的主张。尽管统一是在萨伏依王朝领导下完成的,但在统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可以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交织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3)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普鲁士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德国的统一是自己完成的。而意大利则不同,萨伏依王朝虽然可以领导统一,但其力量不足以对付像奥地利这样的大国,所以在统一中意大利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土地上驱逐出去。

17.试述雅尔塔体系的瓦解过程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建立的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从战争后期即开始着手安排;其时间之长主宰世界达半个世纪;范围之广遍及世界各地。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大于以往的国际格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它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在处置战败国使之民主化以及承认被压迫民族独立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它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加强社会主义苏联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都起了好的作用;它倡导建立的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雅尔塔体系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无视别国利益,一切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如讨论波兰重建问题没有波兰代表参加、背着中国同意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以及对德国、日本的处置和对朝鲜军事分界线的划分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也给日后世界带来了许多纷争和动荡。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充满着美苏相互妥协斗争、共同主宰世界的因素。所以,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二战后,美苏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随着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因为美苏两极格局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两极格局的崩溃也就意味道着雅尔塔体系瓦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shi.it/53334

无法分享?请使用微信或浏览器自带分享功能

说点什么...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