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原标题:2015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2.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3.辛酉政变

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1861年(辛酉年)那拉氏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在北京发动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咸丰病死在热和行宫,皇子载淳即位,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定明年改元为祺祥。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昕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11月,奕昕控制北京的军队,乘皇室回京时机,将端华、载垣、肃顺杀死,拥护慈禧“垂帘听政”,废除祺祥年号,该称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4.三三制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措施。1941年以来,各根据地纷纷开展选举运动,即在边区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是共产党人推行制度民主化的创新,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

5.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6.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7.大陆封锁体系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8.尼克松主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

三、论述题

1.清朝加强中央君主专制的措施

(一)中央机构的设置上:

清廷在中央机构设置上,基本上继承了明制,设立了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署,但由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实际决策机构的存在,所以,清代的内阁、六部等权力都被大大削弱了。

(1)内阁权力的削弱。内阁是清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一般来讲,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职责一如明朝,但由于它的一些重要事务分与后来所设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其实际权力比明代要小。阁臣虽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

(2)南书房的设立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清入关之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称为“国议”,权力很大。议政王大臣会议和与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也不利于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雍正时为了方便及时地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作战军务,设立军机处,以亲王、大臣充任。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方上:

①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每省或两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

②保甲制度是清代严格控制基层社会的政治制度。每户都立有牌,上写户主姓名和丁口数,并登入官册。清政府用严密的保甲制度来控制基层社会,消弭人民的反抗。

(2)加强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西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对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许多地区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管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清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在清朝的发祥地,其管辖机构与其他省区不同,由满洲将军治理;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三)军事上:清入关之后,进一步加强武装力量,对各族人民实施严厉统治。清朝的军队主要包括八旗和绿营。清政府将它的基本武装力量旗兵分驻在京城和各省要地,绿营兵配合驻防,两者相互穿插,构成了全国军事控制网。这种做法也便于八旗兵对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的监视和控制。

(四)法律上:

清朝初年基本上承袭《大明律》,顺治四年(1647),《大清律》成,颁行全国。《大清律》集历代刑法之大 成,是中国封建社去最后一部法典。在内容上,基本上承袭明律,其主要内容仍为“五刑”、“十恶”、“八议”。八议体现了维护皇亲国戚、勋官贵族的目的。《大清律》还明文规定,佃户不缴地租的要严办,奴婢、雇工犯罪不能“以良人论”,要加重判刑。另外,清律还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满、汉人在法律上并不平等。

(五)思想文化上:

清代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全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采取了怀柔与迫害相结合的思想控制。 对汉族官僚和少数民族的上层知识分子实行笼络政策政策的同时,还努力加强文化思想上的控制。一方 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尊孔读经,开科取士,对士人进行笼络和诱导,另一方面,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则进行严厉钳制,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屡屡兴起文字狱,它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但也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

2.论述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同盟会成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革命大发动的新阶段。民主革命派一面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反击改良派的进攻,一面坚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因此,同盟会立即担当起了大论战和武装起义两大革命任务。

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此时已转变为立宪派,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抗民主革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以《民报》作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围绕着“三民主义”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论战。这次论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改良派断然否定革命之必要,认为认为只能扶保光绪帝重新上台,实行立宪政治,而不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派指斥清帝是罪魁,指出正是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放手卖国,才把好端端的中国弄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漓”。因此,为独立计,为救亡计,必须推翻清政府。改良派攻击革命会造成血流成河、亡国灭种之祸和“招致瓜分”,提倡革命就是招致灭亡。革命派认为只要变革都要流血,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人民长期处于被虐杀的惨境之中,横死者不计其数,惟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终止清朝统治者天天杀人流血的残酷局面。

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改良派极力反对实行民主政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诬蔑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就连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格也不够。因此,必须先由清政府实行“开明专制”,然后才能获得君主赐予的立宪政治。革命派愤然批驳改良派谰言,指出当今民智大开,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土地问题。同盟会“平均地权”的主张触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最痛处,也是改良派竭力反对的根本问题。梁启超瞎说中国没有贵族兼并土地,赋税极轻,土地制度天然合理。革命派以充分的事实批驳说地权失平和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地主、官吏、朝廷肆无忌惮剥削人民、掠夺土地的结果,结论是必须平均地权。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大论战中,革命派有力地揭露了改良派的反动面目,彻底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线,三民主义受到时人的普遍拥护,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从此,改良派彻底孤立了。但论战中也暴露了革命派的一些无法克服的严重弱点。如他们始终没有很好地回答、驳斥改良派提出的所谓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革命会引起“内乱”等等洁难,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而对劳动人民的力量存有戒心,不敢发动群众。他们所强调的还是所谓的“有秩序革命”,就不会引起外国干涉和“内乱”。这正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3.文艺复兴的背景与主要成就

(一)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意大利。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物质前提。此外,意大利还有适宜于新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在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世俗文化比较容易发展起来。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发生的有利条件。

(一)意大利前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 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1)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

(2)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彼特拉克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4)佛罗伦萨的美术家乔托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1305-1308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教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5)马萨乔(1401-1428年),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二)意大利后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穌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

(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

(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4)提香是另一与米开朗基罗并世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圣母升天》是他最有名的宗教画,全画分上、中、下三部分,描绘在众多教徒目睹下上帝和天使迎接圣母升天的奇迹。

(5)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6)康帕内拉(1568-1639年)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4.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

(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

(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 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

►历史作用:

(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3)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2015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2.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3.辛酉政变

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1861年(辛酉年)那拉氏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在北京发动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咸丰病死在热和行宫,皇子载淳即位,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定明年改元为祺祥。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昕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11月,奕昕控制北京的军队,乘皇室回京时机,将端华、载垣、肃顺杀死,拥护慈禧“垂帘听政”,废除祺祥年号,该称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4.三三制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措施。1941年以来,各根据地纷纷开展选举运动,即在边区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是共产党人推行制度民主化的创新,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

5.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6.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7.大陆封锁体系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8.尼克松主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

三、论述题

1.清朝加强中央君主专制的措施

(一)中央机构的设置上:

清廷在中央机构设置上,基本上继承了明制,设立了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署,但由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实际决策机构的存在,所以,清代的内阁、六部等权力都被大大削弱了。

(1)内阁权力的削弱。内阁是清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一般来讲,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职责一如明朝,但由于它的一些重要事务分与后来所设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其实际权力比明代要小。阁臣虽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

(2)南书房的设立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清入关之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称为“国议”,权力很大。议政王大臣会议和与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也不利于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雍正时为了方便及时地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作战军务,设立军机处,以亲王、大臣充任。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方上:

①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每省或两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

②保甲制度是清代严格控制基层社会的政治制度。每户都立有牌,上写户主姓名和丁口数,并登入官册。清政府用严密的保甲制度来控制基层社会,消弭人民的反抗。

(2)加强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西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对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许多地区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管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清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在清朝的发祥地,其管辖机构与其他省区不同,由满洲将军治理;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三)军事上:清入关之后,进一步加强武装力量,对各族人民实施严厉统治。清朝的军队主要包括八旗和绿营。清政府将它的基本武装力量旗兵分驻在京城和各省要地,绿营兵配合驻防,两者相互穿插,构成了全国军事控制网。这种做法也便于八旗兵对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的监视和控制。

(四)法律上:

清朝初年基本上承袭《大明律》,顺治四年(1647),《大清律》成,颁行全国。《大清律》集历代刑法之大 成,是中国封建社去最后一部法典。在内容上,基本上承袭明律,其主要内容仍为“五刑”、“十恶”、“八议”。八议体现了维护皇亲国戚、勋官贵族的目的。《大清律》还明文规定,佃户不缴地租的要严办,奴婢、雇工犯罪不能“以良人论”,要加重判刑。另外,清律还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满、汉人在法律上并不平等。

(五)思想文化上:

清代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全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采取了怀柔与迫害相结合的思想控制。 对汉族官僚和少数民族的上层知识分子实行笼络政策政策的同时,还努力加强文化思想上的控制。一方 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尊孔读经,开科取士,对士人进行笼络和诱导,另一方面,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则进行严厉钳制,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屡屡兴起文字狱,它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但也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

2.论述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同盟会成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革命大发动的新阶段。民主革命派一面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反击改良派的进攻,一面坚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因此,同盟会立即担当起了大论战和武装起义两大革命任务。

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此时已转变为立宪派,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抗民主革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以《民报》作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围绕着“三民主义”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论战。这次论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改良派断然否定革命之必要,认为认为只能扶保光绪帝重新上台,实行立宪政治,而不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派指斥清帝是罪魁,指出正是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放手卖国,才把好端端的中国弄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漓”。因此,为独立计,为救亡计,必须推翻清政府。改良派攻击革命会造成血流成河、亡国灭种之祸和“招致瓜分”,提倡革命就是招致灭亡。革命派认为只要变革都要流血,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人民长期处于被虐杀的惨境之中,横死者不计其数,惟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终止清朝统治者天天杀人流血的残酷局面。

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改良派极力反对实行民主政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诬蔑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就连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格也不够。因此,必须先由清政府实行“开明专制”,然后才能获得君主赐予的立宪政治。革命派愤然批驳改良派谰言,指出当今民智大开,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土地问题。同盟会“平均地权”的主张触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最痛处,也是改良派竭力反对的根本问题。梁启超瞎说中国没有贵族兼并土地,赋税极轻,土地制度天然合理。革命派以充分的事实批驳说地权失平和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地主、官吏、朝廷肆无忌惮剥削人民、掠夺土地的结果,结论是必须平均地权。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大论战中,革命派有力地揭露了改良派的反动面目,彻底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线,三民主义受到时人的普遍拥护,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从此,改良派彻底孤立了。但论战中也暴露了革命派的一些无法克服的严重弱点。如他们始终没有很好地回答、驳斥改良派提出的所谓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革命会引起“内乱”等等洁难,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而对劳动人民的力量存有戒心,不敢发动群众。他们所强调的还是所谓的“有秩序革命”,就不会引起外国干涉和“内乱”。这正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3.文艺复兴的背景与主要成就

(一)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意大利。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物质前提。此外,意大利还有适宜于新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在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世俗文化比较容易发展起来。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发生的有利条件。

(一)意大利前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 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1)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

(2)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彼特拉克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4)佛罗伦萨的美术家乔托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1305-1308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教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5)马萨乔(1401-1428年),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二)意大利后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穌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

(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

(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4)提香是另一与米开朗基罗并世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圣母升天》是他最有名的宗教画,全画分上、中、下三部分,描绘在众多教徒目睹下上帝和天使迎接圣母升天的奇迹。

(5)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6)康帕内拉(1568-1639年)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4.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

(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

(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 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

►历史作用:

(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3)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shi.it/53342

无法分享?请使用微信或浏览器自带分享功能

说点什么...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