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辽宁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原标题:2015辽宁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辽宁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平籴法

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2.汉书

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3.文献通考

宋末元初马端临撰。马端临,饶州乐平(江西)人,生于南宋。见唐杜佑撰《通典》自天室之后中断,故仿其体例,并扩大取材范围,写成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因革的通史。全书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类。对经济史详尽,对宋代制度记载尤为详细。但不及《通典》考证严紧。自此,《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前三通)完成,后人仿续到清朝成为“十通”。

4.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5.朝鲜战争

由南北朝鲜冲突并进而引起的国际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派军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无视我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轰炸我国安东等地,把战火引向我国边境。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志愿军于10月19日到达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1953年7月27日,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6.东南互保

1900年东南各省督抚同上海领事制定的协定。又称《东南保护约款》。清政府“宣战上谕”发布后,刘坤一、张之洞拒绝执行。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正式会商,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

7.吠陀

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倶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8.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简答题

1.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的状况。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在宦官、外戚的反复斗争中,官吏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也逐渐在起作用。随着大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空前加强。东汉后期察举征辟任官,渐渐注重门第阀阅,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又由于私人讲经之风盛行,在官府中的大小官吏之间,逐渐发生了一种封建从属倾向,形成了许多官吏集团。

2.从世界史的角度,分析公元前后欧亚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公元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西欧民族为主的诸外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西欧诸民族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西欧民族不得不向外地迁徙。古典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西欧民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人对西欧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过程。376年,日耳曼人之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406年阿兰人及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族突破莱茵河西迁,掀起大迁徙的高潮。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入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568年阿尔博因率领的伦巴德人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维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影响:

历时约2个世纪的西欧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西欧诸封建王国的雏形。这些日耳曼王国虽各具特点,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西欧民族封建制度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强、存在最久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典型。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西欧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三、论述题

1.论述隋到清的赋税制度并试述特点

(一)隋、唐初期,租庸调制。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二)唐朝中期,由于农户土地占有数量严重失衡,按户、丁收税引发户口逃逸,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改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收税依据,以钱币为定税标准,实际交纳时,征收钱币与实物分夏、秋两季交纳。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三)北宋的赋税主要由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

(四)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由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五)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役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的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六)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应了其局限性。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3.中世纪欧洲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影响

西欧中世纪城市,指11~15 世纪西欧诸国新兴的城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仍保存了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只是经济活动有不同程度的衰落,查理帝国分裂后,西欧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10 世纪后期,特别是11 世纪,西欧各国开始出现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统称之为城市的兴起。新兴的城市规模都不太大,一般只有1000~2000居民。西欧中世纪城市,有因手工业发达应运而主,有因国内外贸易而兴盛,有因政治、军事、宗教地位重要而形成。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4.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道路,分析其原因

►相同点:

(1)背景相同。19世纪中期,德意志、意大利还处在严重的分裂之中。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展,德、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统一问题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2)都有一个中坚力量,普鲁士、撒丁王国。有可能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而撒丁王国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

(3)都有一个中心人物。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撒丁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4)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来实现的,1871年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撤丁王国争取了法国的支持,联合对奥地利作战。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统一。

(5)都有一个共同的敌手奥地利。德意志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意大利借助于普奥战争摆脱了奥地利的统治。

(6)统一后都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意大利虽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又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不同点:

(1)两国统一前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在德国,由于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意大利则不同,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不但继续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面且继续遭受外国的奴役。摆在意大利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除了消灭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逐外国势力。

(2)人民群众在两国统一中的作用也不同。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软弱,统一的任务只好由普鲁士来担当。在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对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不同的主张。尽管统一是在萨伏依王朝领导下完成的,但在统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可以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交织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3)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普鲁士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德国的统一是自己完成的。而意大利则不同,萨伏依王朝虽然可以领导统一,但其力量不足以对付像奥地利这样的大国,所以在统一中意大利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土地上驱逐出去。

2015辽宁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平籴法

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2.汉书

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3.文献通考

宋末元初马端临撰。马端临,饶州乐平(江西)人,生于南宋。见唐杜佑撰《通典》自天室之后中断,故仿其体例,并扩大取材范围,写成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因革的通史。全书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类。对经济史详尽,对宋代制度记载尤为详细。但不及《通典》考证严紧。自此,《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前三通)完成,后人仿续到清朝成为“十通”。

4.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5.朝鲜战争

由南北朝鲜冲突并进而引起的国际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派军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无视我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轰炸我国安东等地,把战火引向我国边境。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志愿军于10月19日到达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1953年7月27日,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6.东南互保

1900年东南各省督抚同上海领事制定的协定。又称《东南保护约款》。清政府“宣战上谕”发布后,刘坤一、张之洞拒绝执行。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正式会商,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

7.吠陀

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倶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8.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简答题

1.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的状况。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在宦官、外戚的反复斗争中,官吏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也逐渐在起作用。随着大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空前加强。东汉后期察举征辟任官,渐渐注重门第阀阅,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又由于私人讲经之风盛行,在官府中的大小官吏之间,逐渐发生了一种封建从属倾向,形成了许多官吏集团。

2.从世界史的角度,分析公元前后欧亚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公元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西欧民族为主的诸外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西欧诸民族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西欧民族不得不向外地迁徙。古典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西欧民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人对西欧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过程。376年,日耳曼人之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406年阿兰人及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族突破莱茵河西迁,掀起大迁徙的高潮。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入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568年阿尔博因率领的伦巴德人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维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影响:

历时约2个世纪的西欧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西欧诸封建王国的雏形。这些日耳曼王国虽各具特点,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西欧民族封建制度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强、存在最久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典型。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西欧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三、论述题

1.论述隋到清的赋税制度并试述特点

(一)隋、唐初期,租庸调制。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二)唐朝中期,由于农户土地占有数量严重失衡,按户、丁收税引发户口逃逸,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改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收税依据,以钱币为定税标准,实际交纳时,征收钱币与实物分夏、秋两季交纳。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三)北宋的赋税主要由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

(四)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由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五)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役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的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六)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应了其局限性。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3.中世纪欧洲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影响

西欧中世纪城市,指11~15 世纪西欧诸国新兴的城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仍保存了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只是经济活动有不同程度的衰落,查理帝国分裂后,西欧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10 世纪后期,特别是11 世纪,西欧各国开始出现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统称之为城市的兴起。新兴的城市规模都不太大,一般只有1000~2000居民。西欧中世纪城市,有因手工业发达应运而主,有因国内外贸易而兴盛,有因政治、军事、宗教地位重要而形成。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4.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道路,分析其原因

►相同点:

(1)背景相同。19世纪中期,德意志、意大利还处在严重的分裂之中。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展,德、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统一问题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2)都有一个中坚力量,普鲁士、撒丁王国。有可能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而撒丁王国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

(3)都有一个中心人物。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撒丁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4)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来实现的,1871年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撤丁王国争取了法国的支持,联合对奥地利作战。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统一。

(5)都有一个共同的敌手奥地利。德意志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意大利借助于普奥战争摆脱了奥地利的统治。

(6)统一后都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意大利虽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又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不同点:

(1)两国统一前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在德国,由于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意大利则不同,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不但继续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面且继续遭受外国的奴役。摆在意大利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除了消灭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逐外国势力。

(2)人民群众在两国统一中的作用也不同。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软弱,统一的任务只好由普鲁士来担当。在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对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不同的主张。尽管统一是在萨伏依王朝领导下完成的,但在统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可以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交织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3)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普鲁士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德国的统一是自己完成的。而意大利则不同,萨伏依王朝虽然可以领导统一,但其力量不足以对付像奥地利这样的大国,所以在统一中意大利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土地上驱逐出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shi.it/53451

无法分享?请使用微信或浏览器自带分享功能

说点什么...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