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影《桥》的真实故事:工程师惨死大桥,歌词闹乌龙,姑娘变朋友
桥,作为连接两块陆地最重要的通道,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如果没有桥,人们就不能从这场地到达另一块地,或者需要绕很远的路。
正因为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桥对人们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尤其是战争年代,桥可作为自己人快速机动,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通过炸毁桥梁,也可作为阻挡敌军进犯的重要手段。很多国家都拍摄过关于桥的故事的战争片,无论中外,这其中,最具知名度关于”桥”的电影,当属前南斯拉夫的电影《桥》。
这是一部表现南斯拉夫人抵抗外来侵略的电影,是一部再现历史的电影。电影主要情节以一座”桥”的故事来展开,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也对中国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所有人都熟知电影的情节,她的主题曲”再见吧,朋友”,随着电影在我国的公映变得家喻户晓,人人传唱。
但事实上,因为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和导演为了表现故事情节感人,修改了电影的情节。电影非常成功,成为了影史佳片,但其中的乌龙,不禁让人沉默。
充满战火的南斯拉夫
在欧洲与亚洲接壤的地方,有一个半岛形状的土地,名为巴尔干斗岛,这里位置特殊,处于欧洲与亚洲交接处,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巴尔干半岛由多个国家组成,比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黑山组成,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欧洲地区抵抗西方势力的桥头堡。
因为这个原因,巴尔干半岛又被称为欧洲地区的火药桶,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萨拉热窝事件”,就发生在该地区。
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该地区再次因为复杂的政治环境,成为了大国政治的角逐场,先后发生了南斯拉夫内战和科索沃战争。
如今,南斯拉夫已经因为科索沃战争而解体,也即是南斯拉夫已经不复存在,但在其短暂存在的时期内,发生了多次战争,也引出了多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电影《桥》,就是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同仇敌忾,抵抗外来入侵者的故事。南斯拉夫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8年。
当时,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被打垮,巴尔干斗岛上的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新的国家,但当时还不叫南斯拉夫,直到1929年才定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二战时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以”铁托”为领导的南斯拉国人民奋起抵抗,唱响了一曲抵抗外来侵略者可歌可泣的故事。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取得独立,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美国与苏联冷战期间,南斯拉夫内部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内部发生战争,终于于1992年解体。
电影《桥》的故事,就发生于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期,南斯拉夫人民在抵抗德国人入侵的时候,将一座桥炸毁的故事。
在二战末期,法西斯德国的统治即将崩溃,为了让德国的主力部队及时回撤,防守德国本土,就必须途经这座大桥。
当时的南斯拉春游击队为了阻止德军的回防,派出队员将此桥炸毁,成功切断了德军的退路,这就是电影《桥》的故事梗概。
真实的”桥事件”
电影《桥》中,那座大桥是真实存在的,桥的名称是塔拉河峡谷大桥,处于如今的黑山国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
该桥是一座长达344米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于1940年建成通车,在二战期间被炸毁,直到1946年,二战结束后,才恢复原样。
电影《桥》中,将此桥被炸毁的时间设定在即将取得战争胜利的1944年,这点与事实并不吻合,因为这座桥实际是在1942年被炸毁的。
因此,1944年炸毁此桥的电影情节设定就不真实了。实际上,南斯拉夫在1942年炸毁此桥的目的,是为了阻挡意大利军队的进攻。
在二战期间,意大利是法西斯三大轴心国之一,意大利与南斯拉夫隔海相望,所以炸毁塔拉河峡谷大桥是为了阻止意大利军队的进攻,才是真实的历史。
电影角色”老虎”的乌龙
在电影《桥》中,一位名为”考虑”的游击队指挥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人认为,老虎就是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达尔·祖季奇。
因为他也牺牲于二战时间,而且他的雕像被后人树立在塔拉河峡谷大桥的一侧,因此让人产生了误解。
但博日达尔·祖季奇绝对不是”考虑”的原型,因为他并不是参加炸毁桥的游击队员,他也不是铁托的部下,他是南斯拉夫王国的一名中尉。
在意大利人入侵的时候,他违背上级领导投降的命令,带领手下坚决抗战到底,最后战死沙场。
由于他的家乡就在塔拉河峡谷,所以南斯拉夫人将这位民族英雄的雕像树立在塔拉河峡谷大桥上,所以他不是电影《桥》中”老虎”的原型。
炸桥工程师的乌龙
在电影中,一名叫做亚乌克维奇的工程师在关键时刻,点燃了身上的炸药,与大桥同归于尽,亚乌克维奇不仅是炸桥人,也是参与建设这座大桥的工程师之一。
为了抵抗侵略,他亲手炸毁了自己一手建设起来的大桥,自己也舍身成仁,与大桥同归于尽。
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禁不住湿了眼眶,为他的英雄气概而折服着,他的雕像,也被树立在了修复后的大桥的一头,供后人敬仰。
真实的历史是,亚乌克维奇帮助游击队炸毁了桥梁,但他本人并没有当场牺牲,而是逃走了,不过数月后又被意大利人抓住了。敌人愤怒于他帮助炸毁大桥的行为,将其杀死于大桥上。
电影参考了这段历史,并且进行了艺术加工,让亚乌克维奇当场死于炸毁大桥的现场,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经典片段。
电影顺序的乌龙
除了《桥》这部电影,南斯拉夫人还拍了另外一部名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拍摄时期晚于《桥》的拍摄。
但由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先在中国公映,后来,南斯拉夫领导人访问中国,中国才将《桥》公映出来,先入为主,让中国观众产生了《桥》是这部电影续集的错节。
甚至很多人认为,”老虎”是”瓦尔特”的另一个外号。事实上,这两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太多联系。
电影主题曲的乌龙
电影《桥》在中国的走红,也让电影中的一首歌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不朽经典,这首歌曲就是”啊!朋友再见”。
当时的许多人误以为,这是一首南斯拉夫民歌,歌声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告别朋友,踏上战场的不舍深情,但显然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其实,这首歌是一首意大利民谣,真实名称为”啊!再见了,美丽的姑娘”。在电影中,唱出这首歌曲的也是意大利人。
这和片中的台词也是对应的,班比诺曾经和搭档扎瓦多尼开玩笑要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找姑娘,这首歌也是他俩唱的。
今年疫情期间,意大利国内遭受严重疫情,意大利人只能隔离在家的时候,一位意大利音乐家在阳台上用小提琴拉出的乐曲,就是这首”啊!再见了,美丽的姑娘”。
可见,这首歌曲是不折不扣的意大利民谣,不过当时的人并不知道,产生了这样的误解,也对这首歌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造就了经典音乐,时至今日,许多人还能哼出这首歌的曲调来。
一部堪称”抗德神剧”的电影
诚然,电影《桥》取得了电影艺术的巨大成功,影响了一代人,但却是经不起推敲的电影,堪称南斯拉夫的”抗德神剧”。
在电影中,游击队员总有打不完的子弹,不用为物资的供给问题发愁,这显然与真实的历史有出入。
事实上,南斯拉夫的民族解放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同样艰苦卓绝,经常因为为武器的问题而发愁。
更要命的是,电影中的敌人非常听话,就连扔手榴弹的过程就像接力赛一样,那人扔来,这人接住继续扔,真实的战场上哪有这种好事?
电影拍摄手法的夸张,并不会掩盖这部电影的成功,当电影中的人牺牲之时,观众的眼泪也潸然而下,极富感染力。
不仅是观众受到了感染,当时的配音演员在配音时,也感动得涕泪纵横,不能自己,据说,配音演员李连生当时配到这段时,忍不住哭了起来。
配音结束后,他和给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可见电影的艺术感染力,确实非同一般。
《桥》的故事发生于许多年前,但现实总是让人唏嘘。南斯拉夫本就是多个国家和民族组成的统一体。
地缘政治问题突出,并不能始终团结在一起,甚至在后来多次爆发内战,最终干脆解体,时至今日,这段公案仍未完全解决,《桥》的故事,注定要成为历史了。
文/赵贺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