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4湘潭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4湘潭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2.第三等级
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具体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等,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
3.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4.权利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1689年由英国议会颁布。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预等。《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宪章》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法案之一,英国的《权利法案》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前身。它改变了人类历史,对英国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文件,但它并不是成文宪法,世界第一步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5.三国同盟
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集团。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予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 形成。
6.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7.《九国公约》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的条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列强对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
8.杜鲁门主义
二战后美国遏制苏联、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主义总政策。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咨文中提出。他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总原则就是帮助自由民族保持它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了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从此,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①政治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这不仅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经济背景:圈地运动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增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
④技术背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工人基干队伍和奠定了组织基础、劳动形式和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工业生产摆脱经验限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能。
⑤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各地工业原料和商品都可以通过海运转到各地。
⑥英国国内市场形成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快,商品自由竞争顺利。
2.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一)德国、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相同点:
(1)德国和意大利都是在封建统治者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的。德、意两国的资 本主义水平发展较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分散,没有力量领导统一运动。封建王朝在两国的 统一运动中居于领导地位,在德国是普鲁士王朝,在意大利则是撒丁王国,两国都是在封建王朝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
(2)德、意两国的统一过程中,都出现了核心的领导人物,德国的是首相俾斯麦,在意大利是首相加富尔。作为统一的实际领导人,两人对内进行经济建设,加强军事力量,对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为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3)德、意两国统一后都建立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妥协的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两国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条件。同时,旧王朝的政治、经 济制度大量保留下来,资产阶级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二)德国、意大利统一运动的不同点:
(1)两国统一前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在德国,由于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意大利则不同,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不但继续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面且继续遭受外国的奴役。摆在意大利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除了消灭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逐外国势力。
(2)人民群众在两国统一中的作用也不同。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软弱,统一的任务只好由普鲁士来担当。在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对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不同的主张。尽管统一是在萨伏依王朝领导下完成的,但在统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可以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交织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3)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普鲁士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德国的统一是自己完成的。而意大利则不同,萨伏依王朝虽然可以领导统一,但其力量不足以对付像奥地利这样的大国,所以在统一中意大利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土地上驱逐出去。
3.简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主要内容。(1)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为期十年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属议定书》,它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在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属于波兰国家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二)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杜绝了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的任何可能,使苏联不致首先与德单独作战,并赢得了一段喘息时间,以加强战备。但条约的签订也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4.简述《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月16日草签了以《莱茵保证公约》为主的七个条约和一个议定书。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这些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公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二)影响: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正由于此,“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但是《洛迦诺条约》自身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
首先,该条约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的削弱。从此法国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其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公约对德国东部 边界未予以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因此,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
其次,《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的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
最后,《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州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
四、论述题
1.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是英国,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是霍布士和洛克。
霍布士是唯物主义者,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并把它进一步系统化了。霍布士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出版了《论政体》和《利维坦》,论述了他的主要的政治社会思想,他强调国家的作用,拥护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但没有用迷信来解释国家的起源,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否认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认为宗教是人类无知的产物,但又认为宗教可以维持秩序,在财产问题上;他是站在专制政权的立场上说话的。
洛克也是一位唯物论者,继承和发展了培根与霍布士的理论,承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并认为思想及观念是客观物体在人类感官上发生作用的结果,但他是二元论者,观点在哲学上具有二重性。他的著作《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反映了他的政治理论,有效地驳斥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洛克也支持社会契约论,但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提出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就包括了充分的自由、平等及私有财产的权利;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三种,认为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建立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基础上,教育方法上认为应启发儿童的兴趣及理解力,发展创造性地思维和概括的能力。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和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
伏尔泰对天主教会做了大胆的攻击,但又承认有必要保留宗教,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巩固社会秩序;他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开明专制”,认为 “开明”的君主通过改革就可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要求改革刑法,反对刑法过于残酷;认为国家权利应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
孟德斯鸠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的内容,他重视政治制度的作用,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但反对三种政体以外的暴君政体。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分开才能避免暴政,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权利相互制约的重要性。
卢梭不但是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生而是平等的、自由的,主张桿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的不公平现象。其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认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并设计了一个社会经济改革方案,提议改革税制,征收遗产税和累进税等。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哲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他们在哲学上多半是唯物论者,但他们的唯物论是机械唯物论,缺乏发展变化的观点,在社会历史上是唯心主义。
弗朗索阿•魁奈的重农学派系统地论述了重农主义理论,认为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国家的全部赋税都应由土地所有者阶级负担,提出鼓励资本家向农民租地,政府实行“放任政策”,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单一税制”。
►启蒙运动历史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4)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5)在启蒙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6)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有哪些发明?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如何?
(一)主要内容。(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2)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2年,又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3)化学工业的建立。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人造染料成本低、性能好,很快就代替了天然染料。1884年法国人圣•夏尔东发明了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用粘胶丝来生产人造丝。化学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的新部门,是与炸药有关的工业。1867年诺贝尔发明火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4)钢铁工业的革新。1856年英国人贝西默发明的“吹气精炼”操作法很快得到推广,从6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贝氏转炉。1864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兄弟同时宣布发明了平炉炼钢法。平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使之变成优质钢。但这两种炼钢法都不能使用含磷的矿石。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
(二)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 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 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些重 要部门仍在大发展,例如铁路业、钢铁业。
(3)对于许多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3.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参战国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场人类 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 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终生残疾。另外,大战期间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大约有1000万。从经济 的角度估计,大战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 8年。
第二,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关 系出现新的格局。从全球的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后果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直至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
第三,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 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在各交战国中,腐朽的沙俄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 了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 1918〜191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相互 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 大,加之一战使殖民地人民开阔了眼界,致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 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一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始料未及的。但是,战后世界仍然存在着众 多问题。战败的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更难容忍被踩在英、法脚下;苏俄要打破封锁包围,推进世界革 命;中欧、东欧地区新诞生的国家还很脆弱,彼此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和纠纷。此外,还有欧洲地位的下降,以 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衰落。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一战后的世界将面临一个动荡时期和调整时期。
2014湘潭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2.第三等级
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具体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等,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
3.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4.权利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1689年由英国议会颁布。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预等。《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宪章》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法案之一,英国的《权利法案》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前身。它改变了人类历史,对英国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文件,但它并不是成文宪法,世界第一步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5.三国同盟
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集团。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予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 形成。
6.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7.《九国公约》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的条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列强对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
8.杜鲁门主义
二战后美国遏制苏联、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主义总政策。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咨文中提出。他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总原则就是帮助自由民族保持它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了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从此,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①政治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这不仅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经济背景:圈地运动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增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
④技术背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工人基干队伍和奠定了组织基础、劳动形式和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工业生产摆脱经验限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能。
⑤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各地工业原料和商品都可以通过海运转到各地。
⑥英国国内市场形成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快,商品自由竞争顺利。
2.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一)德国、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相同点:
(1)德国和意大利都是在封建统治者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的。德、意两国的资 本主义水平发展较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分散,没有力量领导统一运动。封建王朝在两国的 统一运动中居于领导地位,在德国是普鲁士王朝,在意大利则是撒丁王国,两国都是在封建王朝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
(2)德、意两国的统一过程中,都出现了核心的领导人物,德国的是首相俾斯麦,在意大利是首相加富尔。作为统一的实际领导人,两人对内进行经济建设,加强军事力量,对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为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3)德、意两国统一后都建立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妥协的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两国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条件。同时,旧王朝的政治、经 济制度大量保留下来,资产阶级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二)德国、意大利统一运动的不同点:
(1)两国统一前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在德国,由于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意大利则不同,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不但继续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面且继续遭受外国的奴役。摆在意大利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除了消灭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逐外国势力。
(2)人民群众在两国统一中的作用也不同。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软弱,统一的任务只好由普鲁士来担当。在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对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不同的主张。尽管统一是在萨伏依王朝领导下完成的,但在统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可以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交织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3)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普鲁士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德国的统一是自己完成的。而意大利则不同,萨伏依王朝虽然可以领导统一,但其力量不足以对付像奥地利这样的大国,所以在统一中意大利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土地上驱逐出去。
3.简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主要内容。(1)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为期十年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属议定书》,它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在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属于波兰国家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二)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杜绝了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的任何可能,使苏联不致首先与德单独作战,并赢得了一段喘息时间,以加强战备。但条约的签订也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4.简述《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月16日草签了以《莱茵保证公约》为主的七个条约和一个议定书。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这些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公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二)影响: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正由于此,“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但是《洛迦诺条约》自身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
首先,该条约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的削弱。从此法国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其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公约对德国东部 边界未予以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因此,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
其次,《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的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
最后,《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州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
四、论述题
1.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是英国,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是霍布士和洛克。
霍布士是唯物主义者,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并把它进一步系统化了。霍布士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出版了《论政体》和《利维坦》,论述了他的主要的政治社会思想,他强调国家的作用,拥护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但没有用迷信来解释国家的起源,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否认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认为宗教是人类无知的产物,但又认为宗教可以维持秩序,在财产问题上;他是站在专制政权的立场上说话的。
洛克也是一位唯物论者,继承和发展了培根与霍布士的理论,承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并认为思想及观念是客观物体在人类感官上发生作用的结果,但他是二元论者,观点在哲学上具有二重性。他的著作《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反映了他的政治理论,有效地驳斥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洛克也支持社会契约论,但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提出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就包括了充分的自由、平等及私有财产的权利;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三种,认为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建立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基础上,教育方法上认为应启发儿童的兴趣及理解力,发展创造性地思维和概括的能力。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和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
伏尔泰对天主教会做了大胆的攻击,但又承认有必要保留宗教,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巩固社会秩序;他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开明专制”,认为 “开明”的君主通过改革就可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要求改革刑法,反对刑法过于残酷;认为国家权利应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
孟德斯鸠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的内容,他重视政治制度的作用,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但反对三种政体以外的暴君政体。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分开才能避免暴政,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权利相互制约的重要性。
卢梭不但是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生而是平等的、自由的,主张桿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的不公平现象。其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认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并设计了一个社会经济改革方案,提议改革税制,征收遗产税和累进税等。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哲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他们在哲学上多半是唯物论者,但他们的唯物论是机械唯物论,缺乏发展变化的观点,在社会历史上是唯心主义。
弗朗索阿•魁奈的重农学派系统地论述了重农主义理论,认为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国家的全部赋税都应由土地所有者阶级负担,提出鼓励资本家向农民租地,政府实行“放任政策”,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单一税制”。
►启蒙运动历史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4)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5)在启蒙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6)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有哪些发明?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如何?
(一)主要内容。(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2)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2年,又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3)化学工业的建立。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人造染料成本低、性能好,很快就代替了天然染料。1884年法国人圣•夏尔东发明了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用粘胶丝来生产人造丝。化学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的新部门,是与炸药有关的工业。1867年诺贝尔发明火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4)钢铁工业的革新。1856年英国人贝西默发明的“吹气精炼”操作法很快得到推广,从6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贝氏转炉。1864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兄弟同时宣布发明了平炉炼钢法。平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使之变成优质钢。但这两种炼钢法都不能使用含磷的矿石。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
(二)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 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 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些重 要部门仍在大发展,例如铁路业、钢铁业。
(3)对于许多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3.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参战国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场人类 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 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终生残疾。另外,大战期间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大约有1000万。从经济 的角度估计,大战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 8年。
第二,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关 系出现新的格局。从全球的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后果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直至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
第三,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 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在各交战国中,腐朽的沙俄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 了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 1918〜191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相互 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 大,加之一战使殖民地人民开阔了眼界,致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 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一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始料未及的。但是,战后世界仍然存在着众 多问题。战败的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更难容忍被踩在英、法脚下;苏俄要打破封锁包围,推进世界革 命;中欧、东欧地区新诞生的国家还很脆弱,彼此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和纠纷。此外,还有欧洲地位的下降,以 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衰落。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一战后的世界将面临一个动荡时期和调整时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