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千人,为何受13亿人追随?
梵蒂冈国家面积0.44平方公里,不过一个广场大小,人口不及千人,可谓真正的“小国寡民”。按照常理,这样一个小国家应该影响甚微,因为和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相比,小国并不起眼,很难获得关注,但梵蒂冈是一个例外。实际上,梵蒂冈的名声遍及世界,受到13亿人的追随,究其根源,是梵蒂冈特殊的国家定位。
梵蒂冈缘何受13亿人追随?
梵蒂冈在1929年签订《拉特兰条约》后成为独立国家,算起来成立还不到百年。实际上它是位于意大利境内的一个“国中国”,和意大利紧密相连,国内没有农业和自然资源的支撑,因而国民需要的一些生活必需品来自于意大利的供给。
在梵蒂冈的中央机构里设立有圣部,处理天主教各种事务,和其他国家不同,梵蒂冈有着浓厚的教宗色彩,是以教宗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不仅教皇居住在该国,该国还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教廷所在地,因而收获了十三亿天主教徒的追随。值得一提的是,国民也信仰天主教,奉行教内传统,在周日的圣彼得广场上,会看到教宗的演说。
梵蒂冈的文化同样受到了众人关注,境内有着很多瑰丽建筑,像梵蒂冈图书馆等,还有着很多知名文物,让人神往。正因如此,梵蒂冈在天主教徒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因此闻名世界。
梵蒂冈的前身
提到梵蒂冈独特的国家定位,便要谈到教皇国——国家的前身。罗马时代,狄奥多西去世前,将基督教变成了国教,因此教会成为帝国的一个机构。
虽然统治者仍旧是皇帝,但是教会对国民的影响力重大,因此能够和皇帝一起共同统治国家。但皇帝随着朝代更迭失去政权,教会对于人民的影响力却并未削弱,日耳曼灭掉西罗马后,教会臣服于东罗马,后又自立,获得了更大的统治力。
东罗马并没有一直辉煌下去,立奥三世篡位,结束了711年到717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无政府状态,教会迎来了转折点。
立奥三世并不是一个信赖教会的皇帝,他看到教会享受的种种特权——土地、财富、免税等等,心中满是对教会的反感,还要给新兴的军事贵族资源,立奥三世决定和教会分道扬镳。
统治者的态度已经表明,底层人的态度却出现了分歧。一方面,保守贵族、僧侣仍支持教会,另一方面,新兴贵族、开明僧侣和受教会压迫者支持立奥三世,立奥三世于726年掀起了破坏圣像运动,双方矛盾越发激烈。
731年,罗马教皇宣布开除立奥三世的教籍,而立奥三世引导的117年的破坏圣像运动,使得双方彻底分裂。
教会的另外一个转折点和丕平有关,他原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但却有篡位之心,为此找到了教皇,请求教皇为自己加冕,教皇答应了这一请求。教皇之所以应允其实另有所求,加冕之后的丕平保障了教皇的安全,还在756年将罗马城以及周边地区给予教会统治,也因此教皇国形成。
教皇国的沉浮
教皇国在鼎盛时期领土约4万平方公里,但久经浮沉。1791年,法国人吞并了教皇国在法国的疆土,1796年拿破仑又侵入意大利,教皇国再受重创,教皇被擒获后被流放到法国。但1800年,拿破仑想要当皇帝,于是又恢复了教皇国,此时的教皇国已经没有之前的影响力,拿破仑更是对教皇不屑一顾,加冕时命令教皇前来法国,还自己亲手戴上皇冠,只是走一走加冕的形式,教皇被晾在一旁。
教皇国的命运仍旧坎坷——1804年,法国再度灭亡教皇国,侵占其土地,1815年教皇国又被重建。1848年,教皇在意大利军队的震慑下逃往法国,寻求拿破仑侄子的帮助,受到了庇护。
1870年普法战争中,教皇卫队被意大利军队所灭,教皇逃往梵蒂冈城堡,和意大利政府对峙。直到1922年,教皇才迎来了好日子——墨索里尼对教皇示好,并赔偿巨款,将教皇捧到高处。教皇的态度也渐渐改变,不再和政府对峙,双方在1929年签订了条约,教皇国灭亡,梵蒂冈诞生。
多年的历史打磨,教会仍未被皇权消灭,根源在于宗教文化的韧性。总的来看,梵蒂冈之所以能够收获十三亿天主教徒的崇敬,其实并非是国家本身的影响力,而是宗教教权的影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