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理工学霸成流浪汉,捡垃圾为生12年!失联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2021年6月已经过了一大半了,这个月当中最为重大的一件事无异于高考了。每年都有许多的莘莘学子,历经三年的辛苦,走进考场进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这个时候的社会似乎特别包容,没有鸣笛,没有广场舞,一切为了考生,将来国家的人才。
古代有科举,现代有高考。高考也不是我国的独创,我们周边的韩国和日本也有一样竞争激烈的高考。因为高考是我们千百年来,社会发明出来的最公平的筛查人才的考试。很多考生,因为这次考试,他们的人生会得到改变,但是考试就是唯一的选择吗?我觉得不是,但它是最快的让人们接近梦想的方式。
学霸姚远
无独有偶,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也想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却又被生活而改变了。在几年前的上海的一个废弃工厂里,警察为了治安而在采集信息时遇见了一个流浪汉。他披散着长发,衣着褴褛,口齿不清,精神不济,自己也说不清楚是谁。
于是当他被带到警局核实身份的,结果出来的时候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无法想象眼前这个人正是十几年前失踪的北理工学霸姚远(化名)。当时他的父母寻找姚远时,散尽了家产,可是也没寻找到。到底这几年姚远经历了什么?
其实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因为这个过程只有姚远自己知道。姚远出生在1971年,他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这其中的含金量是有多大。于是姚远也是带着一家人的殷切期盼,迈入了大学的校门。
据他的家人说,姚远一直学业很好,有着光明的前途。全家人也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可是当姚远被找到之后,家里人其实无法接受,姚远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上海逐梦
1994年姚远从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曾供职于位于安徽蚌埠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一四研究所。公司里的姚远也是一个精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精尖人才。
后来记者采访姚远的前同事时,他们形容姚远有着更大的梦。大上海不只是现在人梦寐以求的掘金地,也是每个时代人向往的奋斗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实现梦想,但是相应的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承受压力。
于是在2003年,姚远毅然决然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准备去上海大展拳脚。其实以姚远的学历,在上海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姚远却一直没有找到,同时这个时候又碰到了经济危机。我们可能没有太大的感受,但是在上海这个和世界接轨的地方,你能切实的感受到工作异常难找。
就在这个境地里,现实的环境已经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也许学习对遥远来说不值一提,但是生活却不一样。从来他都是家人和朋友眼里的学霸,毕业之后的工作也是在国企,衣食无忧,然而自己出来奋斗就完全不一样了。
住房要自己找,上海寸土寸金,吃住行都很贵。长此以往积蓄也会所剩无几,而同时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心灰意冷,也或者是郁郁不得志,也许是被打击一拳集中面门,站不起来了。再或者是几种原因都有,所以姚远变了。
被失败打倒
他不能以这种面目再回到家乡,也许父母的期盼,亲戚的目光成为姚远回家路上最大的阻碍。于是他开始放弃了,不再追逐了,在垃圾堆找寻可以卖钱的东西。一肚子的才能无法施展,所以头脑开始不清晰了,在这种状况下姚远彻底的精神失常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也不算少了,前几天看到了一则来自意大利的新闻。有一个姑娘远赴意大利求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疫情开始就与家人失联了。后来被华人在唐人街找到了,然而这个姑娘已经连父母都不认识了。于是母亲经各方联系,去意大利接女孩儿,可是女孩儿并不认识母亲,而是每天推着一辆购物车到处捡垃圾。
母亲无助地哭了,这个女孩儿和姚远很相似。追其原因,是心灵的软弱。人体需要肌肉来对骨骼进行保护,那心也需要肌肉来缓冲压力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所以心灵的肌肉真的很重要。
追根求源
我们再回看姚远,他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赞美,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是学霸。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里的亲朋都是以他为榜样,这些不但让姚远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小,,而且也使得姚远对自己有一个错误的认知。
也许他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发挥的空间。可是生活完全跟我们的想法是两回事,也许更加的背道而驰。这些都是姚远不曾想过的,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姚远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开始自暴自弃,也开始深深地自我怀疑。但这只是刚刚开始,他接下来面临了一个更大难题——回家。
回家是他最为崩溃的。他害怕看到父母的失望,亲朋的讽刺,同学的不解,他弱小的心脏已经无法承受这些。那些殷殷期望只能是压死姚远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最后只能这样活着了,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他失败了该怎么办。
如果被人扇了一耳光会怎么样?巴西的一个球员告诉了我答案。当时一个球员因为犯规被罚下场,于是对方的球员想上去安慰一下。可是却遭到了一记耳光,队友看不下去了,上前准备理论。但是却被他拦下了,我这个时候只感受到这个球员内心的强大。
只有强大的内心才是这样处理问题的。
总结
考试也许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但是考试只是这个成功的开头,只有走到最后的才是真的成功。学校教育可以教会我们知识文化,但是家庭却能教会我们内心的强大。我一直主张,在孩子的要求上他们如果提10个的要求,就算我可以满足我只会满足7个,这不但节制了他们的欲望,更能告诉他们事事并不能都如意。
有人认为失败教育不可取,其实不然,只是不知道在失败教育后面再把其中的奥秘解释给孩子听。我们怕在失败教育中打击孩子们的信心,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成为孩子的那个避风港。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最后无家可归,就像姚远一样。他并不知道,其实回家也是可以的,再开始也没什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