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宋代和古罗马的消防制度
自然界各种现象,让人类发现了火,它不仅点燃我们祖先心智的萌芽,更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但是从人类开始运用之初,就发现火是一种极具双面性的存在。
一方面它帮助人类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获得熟食;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机——火灾。
人们对火又爱又恨,于是,渐渐开始有了对火神的崇拜。在古代,为防患于未然,往往会在很多地方建设火神庙,用以供奉火神祝融,消灾祈福。人们除了拜神祈求之外,同时也意识到自救才能逃生保财。所以,消防思想应运而生。
火神
火灾面前,人的力量往往显得渺小无助。在科技尚未昌明的古代,水能克火这个朴素的认知,成为人们阻挡火势蔓延最重要的方法理论。
从火神崇拜到用水灭火,人类与火灾的较量,也从敬而远之转为主动出击。人类在经过多次火灾劫难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想出了很多应对之策。
据记载,在周朝,火官叫“司爟”是主要负责掌管用火的政令,每到早春二月,特殊时节时,宫廷中负责掌管用火的人员,就会走街串巷,一面敲木铎,一面高深呼喊,小心火烛,提醒大家注意防火,这边是“喊火烛”的由来。从周朝起,“喊火烛”作为重要的消防安全监管手段,慢慢走出宫廷,传到市井民间。变成民间行为,而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近代。
但火灾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我们文化之中,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禁忌。比较典型的例子,在《红楼梦》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正跟贾母一块聊天,突然有下人来报着火了。原文: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头回说:“南院马棚里走水了,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用“走水”代替“着火”,符合我们当时对忌讳的理解,着火了,不能提‘火’字,否则这火呢,着得越来越大,只是说“走水”。另外,借助的就是水能克火这样的一种想法,因此,我们在修建建筑物的时候,也会尽可能按照一些我们古人理解的防火观念去设置。
因为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当中,人们认为我们在修建建筑物的时候,也应该按照如此的禁忌和避讳来修建。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火灾的出现。比如天一阁是古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建于明朝。
在修建的时候,人们也想尽了一切办法防止火灾对于书楼的侵袭,比如这座楼和其他的一些居民居住的建筑物是远远分隔开的。同时在外圈,建有一圈围墙。
其他的地方着火之后,有一个相应的缓冲和隔离的地区。除此之外,还在前面建了一个蓄水池,通向月湖,这样就保证了蓄水池里的水能够源源不断地来使用,一旦出现火灾,可也有水来救火。
隔道
说起古代的火灾类型,跟今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古人的火相对简单,往往都是用火不小心而产生的。
在古代战争中,攻城一方会使用火攻,守城方就要有相应的一些消防措施。在古代,消防不仅防天灾人祸,同时还得防备打仗之需。
人为纵火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在王朝末期,宫里宫女太监趁机从宫里偷东西,拿到外面卖。但一旦追究下来,罪责不轻。所以为掩人耳目,盗窃者干脆放火烧掉府库。有人承包清理火灾现场,在烧化的灰烬中,还发现有不少真金白银。
宋朝时期
在宋朝,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繁荣,商店货铺、酒楼茶馆、勾栏瓦舍等一些公共场所逐渐开始兴起,市民文化也空前活跃起来,于是一些新的情况也随之而来。
当时建筑以土木材质为主,商业活动频繁,夜晚没有宵禁,极其容易发生火灾。
北宋“一国养一城”,使得开封变成巨型城市。城市管理制度也由唐朝的坊市制变成了厢房制(前者是居住区和商业区分离,后者是商铺和居民区混杂)。居民居住密集,人口流动量大,加上当时居民建筑大多采用土木结构,屋宇相连,毗连成片。一旦发生火情,火势必将迅速蔓延,危害巨大。
北宋真宗
赵恒
大中祥相符年间,东京开封府发生了一起大火,大火首先从荣王府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不仅烧毁了附近府邸, 而且还烧到内藏库和左藏库,从开国以来香料、钱币、丝绸、珍玩都被点燃。神宗跟宰相王旦哭诉,太祖太宗朝积累下来钱财,我舍不得花,不成想一把大火,焚毁殆尽。
“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
宋真宗
大火起因是:东宫荣王府中,一位掌管茶酒汤水的宫女,与亲事官
孟贵
相恋。由于贪心作祟,两人计划偷盗荣王府中的玉器珠宝,不料偷窃时,正巧被王府一位乳母发现,宫女为了保命,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纵火毁灭痕迹。以便火中取栗,趁乱出逃。于是她用蜡烛点燃了帘帐,火势乘风迅速蔓延,一直烧到皇宫之中,大火烧毁了开国以来,近六十年的皇家财宝。
抓住纵火者后,宋真宗命令砍去手足,当街示众三日,再凌迟处死。
后为防止火灾发生,北宋政府更加注重城市消防,在继承前代灭火经验的基础之上,对防火和灭火制度都进行了创新,甚至专门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消防管理体系。宋代开始设置专业的灭火队伍,称“潜火军兵”。还设置了专门的望火楼,作为防火设施中的重要一环。
望火楼可以说是早期消防站,构造简单,但高度却明显高于其他建筑,军兵站在望火楼上,就可以对全城火情一览无余,望火楼下层,还设有军兵居住的房屋,方便昼夜轮班值守,一旦看到异样的烟火,当值的军兵立刻发出警报,悬挂灯笼为号,驻守军兵在看到警报后,会立即前往失火点进行扑救。除及时发现火情外,宋代消防队伍之所以能够将火扑灭,还少不了当时各种各样的灭火器具。《武经总要》图示上有,水桶、水囊、麻搭、唧筒等器具。
麻搭是以八尺长杆系上散麻二斤,蘸上泥浆,涂抹在建筑物上,用以降温蹙火
唧筒中有拉杆和活塞。将其竹筒端放进水中,并将裹絮(即活塞)水杆(即拉杆)往上抽起,水就通过窍(阀)进入水筒中,向远处喷射。
古罗马时期
在古罗马,有皇帝
尼禄
纵火焚城。尼禄是古罗马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此人脾气古怪,喜欢刺激、血腥、淫乱的生活场面。等这些已不能满足他之后,便找寻更大的刺激,他想到了烧毁罗马城。
想到就干,于是在竞技场附近,燃起大火,加上当时狂风骤起,风助火势,火助风威。大火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见证古罗马帝国辉煌历史的塞维鲁斯凯旋门和神殿,在刹那间被火焰吞没,化为乌有,商店及居民房屋都顷刻间化为灰烬,全诚几乎都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这场大火进行了六天七夜,过火面积占了罗马城的三分之二。数千人死亡,约二十万人无家可归。火灾过后,放眼望去曾经辉煌的罗马城已是一片焦土。
有些史料说尼禄觉得罗马城的建筑已经太过于陈旧。他想给自己建设一座富丽堂皇的黄金宫殿,所以干脆点一把火,毁而后建。当时他站在高处弹着七弦琴,唱着歌谣,非常开心。
也有人认为是他平时不修德行,与元老院的关系不睦,有矛盾。在他死之后,元老院采用了一些方法。把但凡涉及到尼禄的一些史料,一些雕刻尽可能都消除。然后使劲地往他身上泼脏水,给他扣屎盆子,这样一来呢就塑造了一个非常残暴的,不可理喻的一路的形象。
后来有人发现在一些史料当中,显示当时罗马城着这场大火的时候,尼禄本人并不在罗马城当中,当他听说罗马城着火的,还迅速的往回赶,并且组织人力积极救护。
总而言之,这把火确实是着起来过,但是不是尼禄主动下令放的,这个已经成了千古悬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古罗马火患问题一直存在。
干燥炎热的气候和鳞次栉比的建筑是当时诱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加上那时的罗马城,大多数居民生活在肮脏拥挤,被称为“小岛”的公寓楼中。
而“小岛”,由许多矮小的房间组成,这些房间安全性极差,经常发生倒塌事故,因此在人口密集,环境拥挤,缺乏防火措施的古罗马,不仅火灾频频发生,而且一旦着火,很难控制火势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促成了古罗马早期消防队的诞生。
大概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第一元首
屋大维
就组建一支专业的消防队,下设七个大队,大队下面又分成七个小队,当时屋大维把罗马城划分成十四个城区,同时在两个城区之间下设一个火警大队。火警队建有瞭望哨,有相应的放火兵,一旦发现城区中某一地发生火灾,就迅速把信号传递出来,由所在大队负责救火。倘若火情较大,其他大队则过来支持。
他们有水桶,有防火毯,防火斧一类的消防器具。其灭火手段和理念,和今天已经非常接近了。考古人员发现在罗马地区,遗留一些帝国时期的建筑遗迹当中可以看到,有一些建筑曾经遭受过火灾,但是后来居然又挺过来了,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可能就应该把功劳归属于屋大维建设的早期消防队。
总而言之,人类从无理论、无章法的防火灭火,到有组织、有体系的消防队伍,专业防火灭火队伍的出现,开启了人类与火灾抗争的新阶段。同时,灭火成为一个独立职业,也促进了灭火技术和工具的进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