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意大利军队不堪一击,德国为何还与它结盟

原标题:二战时期,意大利军队不堪一击,德国为何还与它结盟

导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影响,德国和意大利把半个地球都陷入了水深火热、残酷无比的战争漩涡里。

德意两国在二战时追逐世界霸权的过程中,逐渐从对抗走向合作,最终走向钢铁结盟。

一、三十年代期德国和意大利外交战略

1、一战后德国外交

凡尔赛和约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德国的无比苛刻。针对凡尔赛合约的不公平性,在希特勒上台后,纳粹的外交政策是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的世界政策的继续,但把它扩大了一千倍。希特勒对国内宣称德国的经济疲软是因为一战战败的战争赔款和国内犹太人的原因,希特勒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第三帝国,称霸全世界。

纳粹德国为此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概括的说就是先称霸欧洲大陆,再向海外发展。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却最终走到了一起,共同燃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2、意大利的外交战略

二战前的意大利与曾经辉煌无比的古罗马帝国时期差距实在是太大,不过墨索里尼有天生的妄想症,想重建古罗马帝国的辉煌。

作为第一个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领导人,墨索里尼在如何建设一个法西斯的政权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跟别国借鉴,他对法西斯主义是什么主义,对法西斯主义的内涵和具体执行方式缺乏稳定的理论基础。

所以墨索里尼认为意大利必须在非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墨索里尼就是在建立意大利帝国,这些野心在墨索里尼上台后变得更加迫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意大利从经济上说还是一个半发达国家。

二、德国与意大利关系

1、埃塞俄比亚战争成文德国意大利的纽带

埃塞俄比亚地处东北非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的南部与意属索马里接壤,北部同厄立特里亚相连。墨索里尼认为,占领埃塞俄比亚,就可以将这三块殖民地连成一片,这是建立意大利东非帝国的基础。

墨索里尼认为德国的军事准备还很不充分,距离能发动战争还需要时间,而且德国的国内政局也要求希特勒在未来几年内必须违心地对外推行和平政策。

在墨索里尼看来此时是意大利发动侵埃战争的最好时机,如果意大利这时不出兵侵占埃塞俄比亚,那就将永远失去夺取非洲的机会,因为随着德国的重新武装和力量的增强,很快将迫使意大利把大部分军队留在国内以应付潜在的德国的威胁。这个时期德国与意大利的外交关系还处于冰点状态。

意大利发动侵略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但同时又怕得罪墨索里尼从而把意大利推到纳粹德国一边。这个做法引起了墨索里尼的极大不满。

英、法两国也不想把战略地位重要的埃塞俄比亚拱手让给法西斯意大利,但恰恰采取了那种最适于损害两国本身利益和最不可能对埃塞俄比亚战争有所帮助的政策。意大利与其盟国的关系此时出现了明显恶化,这就为纳粹德国迅速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提供了可乘之机。

由于国力衰弱,意大利并没有如计划迅速占领埃塞俄比亚,侵埃战争陷入困境,特别是国际联盟的经济制裁造成意大利国内的食品和燃料严重短缺,这些因素合起来引起意大利国内矛盾的迅速激化。

在希特勒看来,援助墨索里尼在非洲继续打下去,对于德国实施其蓄谋已久的把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计划十分有利。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陷入困境对希特勒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虽然英法在埃塞俄比亚战争后结束了对意大利的制裁,但这却真实地影响到墨索里尼对英法意志和力量的估计。

在面对纳粹德国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墨索里尼不得不开始考虑同德国重修旧好的可能,目的是为了抵消国际联盟对它的巨大压力。经过权衡,墨索里尼意识到纳粹德国是意大利唯一可能的同盟者。

2、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

德国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态度使墨索里尼十分感激,墨索里尼由此开始改变先前的对德政策,认识到希特勒的德国是意大利“唯一可能的同盟者”。

这就为意大利放弃反德立场,走向同德国重修旧好,进而建立柏林一罗马轴心奠定初步基础。为了结好德国,墨索里尼开始以牺牲奥地利来换取德国的信赖与支持。希特勒在会见齐亚诺的时候称赞墨索里尼是世界第一流的政治家,谁都远远比不上他。

齐亚诺的柏林之行标志着意德同盟的形成。法西斯意大利外交大臣和纳粹德国外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秘密协定,里面的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是威胁整个欧洲的恶魔,德国承认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亚,两国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采取一致的立场。

希特勒和齐亚诺的会谈对德国和意大利外交关系,尤其是柏林一罗马轴心的最后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德国与意大利共同取暖

1、意大利反对共产国际抱上德国大腿

意大利虽然在之前和德国已经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但并没有满足于该轴心,它向德、日双方表示愿意尽快加入“反共协定”。意大利之所以急于签署这个协定也是有着自己的利益考虑。

它的主要目的并不非人们通常说的为了对付共产主义苏联,实质上它此举的主要目的还是向英法等国施加压力,迫使它们对意大利作出更多的让步。

日本从根本上并不反对意大利加入“反共协定”,但并不像德国那样积极。其原因是日本正忙于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怕卷入更复杂的政治旋涡,从而恶化日本与英、法等国的关系。

此外,日本想乘意大利急于加入的机会,迫使意大利在外交上承认伪满洲国,明确支持日本扩大侵华战争。1937年希特勒邀请墨索里尼访问柏林,双方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宣传德意共同体,不仅是意见一致的共同体,而且是行为一致的共同体,两国的团结将变得无比强大。

“反共协定”成立后,德、意、日在重新分割世界的道路上联合到了一起,它们进一步加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意大利在“反共协定”签字后第五天在德国的要求下,步德、日两国的后尘退出了国际联盟,正式抱上德国的大腿。

2、《钢铁同盟》的形成

柏林一罗马轴心的确立和《反共产主义协定》的签订所产生的国际影响使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觉得,建立德意军事同盟对实现自己的扩张计划好处甚多。

但是这个协定仅仅只是规定对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没有明确提出军事和政治上的义务,随着德、意、日三国不断扩大侵略步伐,它们都希望能够加强勾结,结成明确的军事政治同盟,共同对付西方国家和苏联,增强自己的战略地位,进而实现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

为了利用意大利和日本的力量牵制英法,使英国陷于在东亚、地中海和欧洲同时作战的困境,德国于慕尼黑会议后向意、日两国提议缔结三国军事同盟条约。1939年5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了钢铁同盟性质的条约。

这款条约强调了德意两国的利益一致性,声称要为保障他们的生存空间而共同奋斗,规定缔约一方受到外来威胁时,无条件的在军事、经济上全力支持。钢铁条约无疑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也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大战到来的步伐。

结语:

国家与国家的结盟不只是看待国家的军事实力,要从大格局、利益多维度上考虑国家之间的结盟。

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的外交战略就如同两国的政策,只是一系列旨在保卫两国利益的实用性反应,随着那些利益以及对这些利益构成最直接的重大的威胁和两国的国家力量逐渐发生变化,两国的外交战略重心也随之发生转变。

从两国开始的陌生到后来德意正式签署钢铁条约的亲密关系,双方开始结成紧密的战争同盟,实现了政治军事的全面勾结,加快了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

本文由文史明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参考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外交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闲时米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isclaimer: The opinions of this article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In XIANSHI.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shi.it/63013

无法分享?请使用微信或浏览器自带分享功能

说点什么...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